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非遗不遗暑期实践团成员探访河北省沧州市火烙画技艺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2-08-22 16:55:03
 来源:中国网
    字体:

  火烙画历史悠久,古称“火针刺绣”,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现代烙画匠人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艺术形式。

  2022年7月20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非遗不遗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赵晓婷与沧州市级非遗火烙画传承人刘玉栋先生相约采访学习。刘玉栋先生操着一口朴实的乡音,耐心地解答疑问,为我们讲述火烙画的发展历史、技法特点以及他个人的求学传艺经历,并且在采访后期,亲自拿出工具为我们展示火烙画的制作技艺。在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采访学习、体验实践中,我们对非遗技艺——火烙画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对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图 刘玉栋先生火烙画作品

  采访沧州市级火烙画非遗传承人刘玉栋

  刘玉栋先生为河北省沧州市中捷农场人。自幼喜好书画、工艺美术,擅长烙画、烙书,剪纸、雕刻。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沧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民俗协会会员,沧州市美协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烙画代表性传承人,泊头师范学院渤海校区客座教授。在艺术研习过程中工作突出,多次受省、市文联表彰。

  作为火烙画第四代传承人,刘玉栋在祖父、父亲家传的基础上,借鉴国画、书法的技法,西画、雕刻的纹理,自我钻研,精益求精,形成一套独特的技法。其火烙画作品以当地的风物、风俗、儿时旧境为题材,工写有致,蕴藉细腻,层次朗然,意境邃远。

  在采访过程中,刘玉栋耐心倾听解答成员疑问,为我们讲述火烙画传承与发展历史,感谢党和政府对非遗技艺传播发展的支持与鼓励政策,提出了对于传承火烙画技艺的未来发展规划:归纳文字资料档案,整理烙画老谱;培养后继传承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办第二课堂;举办展览,扩大火烙画知名度。当我们问及火烙画学习过程、传承发展中的困难时,刘玉栋先生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后继无人”。因为火烙画的制作程序比较复杂,除了具备美术功底等基本素质之外,对烙画技法更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所以作为非遗传承人需要有足够的天分,具备吃苦耐劳、勤奋学习的精神,并且善于学习和领悟。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少有人踏下心来认真打磨技术,对火烙画技艺制作兴趣缺乏。虽然很多大学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非遗技艺传承一般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方法,这种传统的传承方法虽然能够保证非遗的真实性,但是其学习效率比较低,非遗技艺传播范围小、途径单一。最后,刘玉栋先生对于实践团成员学习非遗、传承非遗的态度表示赞赏,同时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喜欢火烙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图 采访非遗传承人刘玉栋先生

  学习非遗技艺,感悟非遗魅力

  采访结束后,刘玉栋先生为我们现场展示了火烙画的制作技艺,并为我们讲解了火烙画的艺术创作流程与技法特点。在观赏与学习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体会到了火烙画技术“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技法特点,更能感受到刘玉栋先生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使我们联想到北宋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等著作都有关于“技近乎道”的描述,“技”与“道”则是中国“工匠精神”最好的概括。我们常说坚守“工匠精神”,就是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自然界、对社会和对人际关系的知识、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作为非遗项目中掌握精湛技艺的传承人,他们在生活中体现的精益求精、尊师重道、守本创新等精神,正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需要被关注的“工匠精神”。


>更多相关文章
原创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2020-2022 北京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7156号 版权所有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