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传承“江右文脉”,建设文化强省

     发布时间:2023-06-06 11:15:0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

  提到江西,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什么呢?

  庐山脚下,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赣江畔,黄庭坚登阁远眺,“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江右文脉流淌千年,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历经大浪淘沙,绵延不绝,涌现出了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朱熹、汤显祖等一批文化名人,形成了优秀而又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激励,感召着一代又一代赣鄱儿女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创新创造,不断展现江西文脉新气派,铸就赣鄱文化新辉煌。

  浩瀚典籍写满人文荟萃的江右故事,一卷一册、一字一句尽是对家国的热爱;文物古迹见证赣鄱大地的物华天宝,一砖一瓦、一石一木述说对历史的敬畏。今日江西,不改的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不变的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如磐信念。当文化强省的号角吹响,当文化“软实力”成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硬支撑”,当“国潮”火爆、“国风”劲吹,江西愈加明白文化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

  集江右经典,聚赣鄱根魂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对于中国人而言,“修书撰史”是承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至今的基础。

  走进江西省委宣传部牵头负责的《江右文库》编辑部,《[嘉靖]江西通志》《豫章书》《[光绪]江西通志》等六种通志整齐摆放,这是《江右文库》在今年3月问世的首批成果。磁青色的书籍封面上,铜镜造型的主题图案古朴典雅,瑞兽纹饰描绘入微,“江右文库”四字篆书居中,庄重大方。

  “江右”,一个古老而雅致的称谓。唐初,天下分为十道,江西归江南道;后来江南道亦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西属江南西道。古人以西为右,历代诗词文赋遂多以“江右”指代江西。

  江右文脉,世代绵延,著述充栋。

  以诗而言,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黄庭坚创立江西诗派,杨万里创造诚斋诗体;

  以词而言,《全宋词》收录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宋词四大开祖”中,晏殊、晏几道父子居其二;

  以文而言,唐宋八大家,江西有其三,欧阳修更是以文章名冠天下,被尊为“一代文宗”;

  ……

  作为文化鼎盛之地,江西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古籍众多。据统计,全省目前拥有各类古籍100万册以上,其中善本5.5万册,江西人的著述有1万余种。然而,其中一些古籍由于保存保护条件落后,虫蛀、霉变、老化现象严重,面临灭失的危险。

  “我省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虽然一直在做,但相对于丰富庞大的古籍史料而言,整理保护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古籍的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江右文库》编辑部副主任陈世象说。

  为此,江西省学界、出版界等领域的相关专家数十年来,一直在呼吁建设江西省域文库。然而囿于多种条件限制,文库建设未能顺利实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5月,《江右文库》编纂出版工程启动,为守护江西文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江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将对秦汉以来至清末江西学者著述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与研究,分为“书目编”“文献编”“方志编”“精华编”“研究编”五编,计划编纂出版1600册,总计约8亿字。

  编纂出版《江右文库》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着眼江西文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系统工程。江西坚持把握历史主动、赓续江西文脉、满足人民需求、严把编纂质量,着力将《江右文库》建设成为培根铸魂工程、赣鄱文化标识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强省示范工程。

  只有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编纂出版工作,才能将《江右文库》打造为彰显江西特色、展现江西气派、代表江西形象的经典。《江右文库》编辑部主任游道勤介绍,江西立足本身,充分发挥省内各高校、社科院、档案馆等单位力量的同时,还面向全国邀请了十多位省外专家参与进来。团队中既有七八十岁的老者,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古籍出版周期长、专业性强、收入较低,跟踪出版一部“大书”,编辑也许会从满头青丝熬到满头皓雪。《江右文库》从2021年开始准备工作到基本完成后期项目图书出版工作,将历时10年之久。

  “90后”小伙李建权是南昌大学国学实验班首届硕士生,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一度转行,放弃所热爱的古籍行业。2021年,已在武汉成家立业的他听说《江右文库》准备启动的消息后既兴奋又纠结。

  “很多机会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遗憾,这一次我不想再留下遗憾。”怀抱着对古籍工作的一腔热爱,李建权辞职从武汉回到南昌,加入《江右文库》编纂团队,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古籍相伴。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正是一代代古籍工作者甘于寂寞,穷年累月在古籍中爬梳耕耘,江右典籍得以赓续不绝。每翻开一页,就像推开一扇历史的大门,其中述录了先人的开拓,启迪着来者的奋斗。

  有学者评价说,《江右文库》的编辑出版,将把赣鄱文化的薪火相传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一定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赣鄱文化曾经有多么辉煌的过去,也必定会鼓舞江西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向历史深处回望,《江右文库》封面铜镜铭文愈显深刻——“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史为鉴,察往知来。”

  岁月润无声,文物载千秋

  江西省博物馆,一枚浅褐色、状如泥土般的残损陶片静静躺着,不起眼得甚至不如工地上的边角料。

  “它已经2万岁了,是迄今全世界测年最早的陶器,比东亚和其他地区的陶器早了3000年。”提起它,85岁的考古工作者彭适凡仍眼中有光。

  20世纪90年代,彭适凡作为中方副领队参与了中外联合考古队对上饶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数次发掘工作,新发现震惊了世界:约2万年前的最早陶器、1.2万年前的最早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两处遗址让人类的文明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地处江南腹地的江西,在史学家笔下,直至西汉时期都是蛮荒之地,但是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华文明孕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江西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贡献。”彭适凡说。

  数据显示,江西全省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总计32831处,奠定了江西文物大省地位,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遍布全省各地。

  “江西陶瓷类、矿冶类、城址类遗址在全国有很高的地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督察处处长王琴红介绍,近年来江西省考古工作者陆续调查发掘了一批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先民的历史足迹。

  历史不会忘记吉安新干县一个曾叫“三把伞”的地方。当地村民在秋季一次例行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发现了大量绿色的金属,并引发哄抢。文物工作者迅速赶到,在这个后来被命名为新干大洋洲遗址的地方救下475件商代青铜器,打破了学术界“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认知。

  而在与大洋洲遗址一江之隔的地方,还有着樟树吴城遗址,其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这意味着,那时江西先民,已塑造了中原、三星堆之外的又一重要经济文化中心,丰富了早期中华文明。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已有10个遗址在不同年份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个考古发现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3个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赣鄱大地上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活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江西人民的自信源泉。

  近年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也成为全国瞩目的热点文化事件。作为汉武帝之孙的刘贺,一生历经王、帝、民、侯四种身份,颇为传奇。这种传奇在他死后得以延续,他的墓园2011年因盗掘而展开抢救性发掘,墓葬、墓园的完整性为人们首次展现了西汉列侯等级的园寝制度。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被专家评价为“代表当今中国一流的考古水平、文物保护水平和展示水平”,包揽了国内几乎所有考古大奖。

  “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在发掘过程中邀请媒体跟踪报道,让公众了解考古过程,近距离感受考古工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领队杨军说,“公众考古”让江西考古成果不再“深藏”于学术报告中,江西历史文化得以在大众面前“活起来”。

  为加强遗址就地保护和展示,江西还在遗址上建成总规划面积12.03平方公里的国家遗址公园,集山、水、城、墓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成为展现汉文化的重要标识地,参观者走进其中就走进了立体的汉代历史文化教科书。

  在江西,“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其中,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保护利用尤为典型。

  许多人了解江西,就是从了解景德镇开始的。

  走进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千年瓷都的魅力扑面而来。考古人员历经多次挖掘,在遗址范围内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

  御窑厂遗址是中华陶瓷文明的重要基因库,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把推进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具有引领性作用的重大项目和工程。

  “景德镇市正在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全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为了更好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千年窑址、传承历史文脉。”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

  这里的科研人员还邀请国内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基于2000万片古瓷片,共建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通过现代技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唤醒那些曾经沉睡在地下的文明记忆。

  未来,一个“活起来”的古陶瓷数字化世界,将成为江西深厚文化底蕴对全球陶瓷文明发展的又一份献礼。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夏夜,南昌西湖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一座古色古香的茶楼之上,一女子薄纱遮面,正临窗演奏二胡,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聆听。

  虽然“五一”假期已过,但来此休闲的游人仍络绎不绝。街区内一栋栋赣派历史风貌建筑古朴雅致,让人仿佛穿越到百余年前的老南昌。昔日的江西南昌总商会旧址变身为万寿宫文创旗舰店,店内南昌方言、道教元素、南昌民俗以及万寿祈福等类别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南昌着实是‘火了’,今年我们店一个月的销售量抵得上过去一年。”“95后”何泽文是万寿宫文创旗舰店店长,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让她和同事受宠若惊。有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南昌旅游整体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超五成。

  千载万寿宫,尽显城市底蕴。万寿宫自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传说东晋时期,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用铁链将危害百姓的孽龙锁在一根铁柱之上,让南昌风调雨顺,后人为纪念他便建万寿宫进行祀奉。明清时期,万寿宫又随“江右商帮”遍布五湖四海,成为赣文化的重要标志。

  为了让1600年的香火传承,文脉相传,南昌在2013年启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工作。南昌市西湖区委书记陶亿国介绍,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为先,以“轻度假、微旅游、慢生活”为特色,使商业资源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去年,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非遗旅游街区”。

  “文化消费,日渐成为群众旅游刚需,仅是打造旅游景观,已经无法满足这一新需求。”在南昌万寿宫文化街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市场与文创业务部销售总监陈冲看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带来的是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乘数综合效益。

  在陈冲的家乡景德镇,文旅市场也呈现出“火爆”趋势,游客既能在这里领略中华瓷都的千年文化,也能展望美好未来的壮阔宏图。

  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除了厚重的瓷都历史,还有年轻新潮的陶瓷文创街区,其中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古窑民俗博览区、陶溪川文创街区、陶阳里御窑景区、三宝国际瓷谷等文旅深度融合的景区和景点备受青睐。

  “老瓷厂正在迸发新活力。”陶溪川品牌宣传负责人刘跃强介绍,今年以来,陶溪川文创街区举办了陶然集艺术集市、国潮文化节、路演等10余场大型活动,周末单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月平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摊开江西出游热点地图,“文”和“旅”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更好联结——

  在上饶婺源,徽风古韵的建筑之间各类演艺轮番上演,武侠、徽剧、傩舞、水乡婚礼,令游人目不暇接,盛大的烟花秀在夜空绽放,绚烂无比,带着游人梦回徽州;

  在赣州,游人可以在这里感受浓厚的宋城古韵,或登临远望“郁孤台下清江水”,看章贡两江汇合,与辛弃疾、周敦颐等古人心意相通;或走进客家围屋,体验客家民俗建筑文化,吃赣南小吃,欣赏传统技艺;

  全省各地博物馆也纷纷成为“网红打卡地”,走进江西省博物馆,身着汉服的讲解员娴雅端庄,深入浅出地讲解江西历史文化的绵绵古韵,游客在博物馆里赏文物芳华,挑选心仪的文创商品,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繁华市集,体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汉风古意之旅;

  ……

  从大城市到小村庄,从商业街区到博物馆,江西不断挖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闯出一番文旅融合新天地,让人们在旅游中感悟中华文化、涵养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旅游新风尚。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江西发展旅游事业的鲜明特色。”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亦看来,文化是基础,商业是载体,旅游是驱动。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碰撞出新的火花,让江西的历史街区“活起来”,非遗技艺“潮起来”,文旅市场“旺起来”。

  传承优秀文化,滋养精神根脉

  浔阳江畔,谷雨诗会。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今年4月,“诗与人民·江西诗派”诗歌朗诵会现场,著名朗诵艺术家、影视演员陆续换上古装“登台”吟诵,在古今交融中展现山水江西的诗情画意。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诗文派别,其开山之祖便是黄庭坚。此次在黄庭坚家乡九江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是2023年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系列活动之一,通过媒体平台向全球直播,旨在弘扬“江西诗派”历史成就和文艺为人民的价值追求。

  作为江西独具特色的诗歌节日,谷雨诗会已创办60余年。每当谷雨时节,江西各地纷纷举行诗歌朗诵、创作研讨等活动,已然成为传承江西文脉的重要平台。

  江西风景之所以独特,就在于明媚的山水间多了许多诗意。身在此间,你会感到,行路亦是读书。

  自古以来,江西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无论是陶渊明、黄庭坚、杨万里、汤显祖等江西文人,还是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来此择居或游历者,都曾被江西山水激荡起无限才思。

  在庐山,瀑布飞泻、水气升腾间,李白诗情勃发,不禁挥毫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第一次到江西,就罕见地以江西省名为诗名,题写名篇《江西》,感慨“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

  辛弃疾更是定居上饶铅山,在这里找到了人生归处。“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将一腔豪迈与刻骨柔情,融入江西山水草木之间。

  钟灵毓秀的自然之景和广博丰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江西独特的山水文化,也成为中国人集体文化记忆中一道道旖旎的风景。

  而名山胜水间,往往又是古代书院、庙宇所在地,历代名家的哲思、才情,与自然相映,灵动了青山溪流,润泽了后世人心。

  书院文化,是江西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学者曾统计,中国历代书院7300所,其中江西900余所,居全国各省之首。

  为有效加强书院文物保护,江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重视将书院文物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江西有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同文书院、潋江书院等5处书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居全国第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1000多年前,唐末诗人王贞白来到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就读,其笔下的诗句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字里行间饱含对后学诸子的劝勉。

  白鹿洞书院开创于中晚唐、办国学于南唐、定名于北宋初年、振兴于朱熹之手,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此求学问道。而如今,白鹿洞书院也成了研学热门地。书院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学子在体验“穿汉服、拜师礼、游书院、学国学”的学礼文化。“今年是研学的大热潮,4月份就有5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到白鹿洞书院研学。”白鹿洞书院讲解员陈菁菁说。

  江西全省书院现存170多所,经过维修保护的省级以上书院类文物保护单位均已对外开放,在陶冶情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江西的历史上,山水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道教文化、佛禅文化、理学文化等特色文化层层叠叠,庐陵文化、临川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各领风骚,最终都汇入江右文脉的长河,奔涌向前。”江西资深出版人吴信根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江西以伤痕累累但又宽悯包容的怀抱孕育了深沉壮丽的红色文化。

  红土江西,壮歌慷慨。

  萍乡,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历时五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工人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南昌,一声枪响划破黑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八一大道……如今,行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以“八一”命名的建筑地标随处可见,“八一”成为融入这座城市基因的红色血脉。

  井冈山,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湘赣边界出发,翻山越岭,引兵井冈,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闪耀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之光。

  瑞金,当年一批来自五湖四海、风华正茂的人们,健步走进庄严的会场,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红色政权首次以国家形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

  革命战争年代,江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25万余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今天,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找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答案,也为了从中汲取信仰力量更好前行。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江右文脉,就像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它的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最终百川入海。

  不断传承创新、不断创造性转化,江右文脉方能穿透历史的光阴,展现岁月之美,尽显时代活力。

  文化强省,江西依然在路上。

  

>更多相关文章
原创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2020-2022 北京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7156号 版权所有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