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家访:隔空对话还是面对面交流?

     发布时间:2017-09-18 15:0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互联网时代,上门家访不可替代

  如今,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途径,家长和老师就能便捷交流,传统的入户家访形式似乎逐渐淡出视野。新京报教育周刊微信公号“学习公社”(xjbxuejie)上周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近8成家长表示,孩子上小学后从来没有过家访。网络时代,“隔空对话”的电子家访是否真的能够取代面对面的家访?“微信家访”、“QQ家访”、“咖啡馆式家访”,在这些时髦的概念背后,到底何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家长

  家访是形式大于内容?

  2017年9月开学前一周,丰台区某小学学生家长孙女士收到了老师要来家访的信息,“老师说希望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暑期学习、生活情况,我也让即将升入二年级的女儿提前做了准备。”

  孙女士说,孩子所在的学校要求“六年内走访完所有家庭”,每次走访随机进行,由班主任和一位任课老师一同进行家访。

  在家访过程中,孙女士跟老师们交流很愉快。但对家访的作用孙女士仍有疑问,“6年一次的家访对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有多大意义?在二年级时进行了家访,是不是之后就不会再有家访了?”

  孙女士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家访的形式大于内容,如果开展家访,应该是持续性的,且有针对性地进行。

  从网络调查结果来看,家长对待家访的态度各不相同。“学习公社”上周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在对家访的态度中,有五成家长希望家访,近三成表示无所谓,两成左右的家长不希望家访。

  记者了解到,家长的顾虑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有些是工作太忙难以抽身,有些是考虑要不要“聊表心意”,有些是因家里情况“特殊”如单亲家庭等,担心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艺美小学学生朱文锐的妈妈曾对家访有顾虑:“一次老师说要来家访,看望受伤请假的孩子。因为我们工作比较忙,家里只有老人在,担心对老师招待不周,心里很犹豫。但在老师坚持下,我没有拒绝。” 让她没想到的是老师来了并没有出现预想的问题,反而是孩子因为老师的到来格外开心。“老师还主动给孩子补课讲题,让我很惊讶也很感动。”

  在孙女士看来,家访并非必不可少。“负责的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以及与家长的课后沟通,很容易了解学生、家长的情况。同时,学校定期举办的家长会、家委会、正面管教等家长课程都有助于增进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互相了解。”

  学校

  上门家访与在线交流互补

  在一些学校看来,虽然现在有多种家校互动的形式和平台,但家访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艺美小学,班主任家访工作在近几年已逐渐常态化。校长金辉告诉记者,学校起初是硬性要求班主任每个假期走访8个家庭,并在微信群里发照片和心得体会,如今,学校不再进行监督,但很多老师体会到家访对家校合作和学生成长的益处,自发地坚持家访。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以下简称“玉泉小学”)主题课程部主任石颖认为,现阶段家访仍然不能被替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入学前期存在不适应问题或家长此前没有跟老师建立联系;或父母不在身边孩子跟随老人生活,很难通过网络进行沟通的,都需要上门家访。”

  与此同时,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除上门家访、家长会、微信群、QQ群、家校互动APP等方式之外,不少学校也结合自身特色,创新了多种家校沟通渠道。

  玉泉小学就推出了“家长夜校。”石颖说,“家长夜校”在下午6点半开始,8点半结束,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一学年下来,满足很多家长对于科学教育孩子需求。2015年推出至今,开设了各种课程,如小升初衔接、亲子沟通技巧等,“学校会邀请教育专家,针对孩子教育的共性问题开讲。我们也会提前调研家长需求,确定选题。”

  老师

  有阅历、有能力才能做好家访

  对老师而言,上门家访除了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之外,对能力也是极大挑战。

  “中老年教师觉得力不从心,年轻教师则习惯了使用手机,不太理解这种家访传统方式,缺乏摸索,不知道家访时该说什么、做什么。”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师附小)五(8)班班主任张莉在2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入户家访经验,她的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老师在家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出台了具体指导措施,甚至细化到如何提问等细节。

  如2015年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就规定了教师家访“五不要”,建议老师在首次家访时“不要过多询问家庭经济情况;不要考查孩子学前掌握的知识情况,并进行定性评价;不要先期布置相关的学习内容;不要过多发表对孩子学习的意见;不要收取家长的礼品、礼金。”

  张莉认为:家访首先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阅历,一些年轻教师还没有孩子,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不够深入,因为经验不足而缺乏自信;在语言表达上也可能简单化,难以说到家长们的心坎里。其次,家访中遇到的家长素质可能参差不齐,有说脏话或是有暴力倾向的家长,也有对孩子冷漠粗暴的家长,对此有些老师也会感到害怕甚至不敢表达。再者,家访是没有装饰、不可撤回的沟通,考验老师的素养、爱心和教学能力。

  20世纪50年代

  家访成为基础教育中一种常见的工作方式,由于当时大多数家庭比较贫困,教师要上门说服家长让孩子入学,提高教育普及率,这也是中国家访的雏型。

  1963年

  《全日制小学暂行规程(草案)》颁布,要求学校应该采取家庭访问或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教好学生,这是我国首次从政策层面提出家访。

  1992年

  国务院提出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家长学校兴起,教师家访受到一定冲击;紧接着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教学压力、人口流动的加速及通讯手段的进步等,教师家访制度自90年代末渐渐受到冷落。

  2012年

  教育部在全国推广借鉴湖北省“课外访万家”活动,为各地家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范本。

  2013年

  教育部将建立家访制度纳入校长的专业职责。不少学者也在呼吁让传统家访重新回归到教育中。

  2017年

  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中小学生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开展一次家访。

  ■ 家访故事

  学校代表:艺美小学

  走进学生家里才能发现教育细节

  三(1)班班主任刘洋曾经教过一个有自闭倾向的男孩小平(化名)。小平常拒绝沟通,觉得别人对自己有攻击性,甚至会和同学发生肢体冲突。为了帮助他,刘洋连续三年进行10多次家访。“起初,家长比较抵触,觉得我可能是去告孩子状,但是我在家访过程中并没有批评孩子,只是像朋友一样和家长聊天,了解一下孩子的成长经历。”

  在家访中,刘洋发现小平的爸爸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可能是影响孩子性格发展的原因。于是,她每次都与孩子爸爸沟通,委婉地提醒他少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同时耐心教孩子如何与同学沟通交流。经过长期努力,孩子不再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甚至远远看到熟悉的校工就主动打招呼。这让刘洋很有感触,“有时家长身在其中,感觉不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老师在家访过程中会比较清晰地看到一些问题,从而协助解决。”

  帮孩子成长的同时,家访也增进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五(2)班班主任赵霖发现,班里一名学生的家长从不回复自己的微信和短信。通过家访,她发现这位家长极其忙碌:“我们约在下午1点见面,结果12:55还只有孩子一人在家,家长只能卡着时间赶回来跟我沟通。”理解了家长的辛苦,赵霖转变了做法:“每次有新通知,我都会电话提醒这位家长。”如今,赵霖已经访遍了全班36个家庭,“如果不走到学生家里,很多细节永远体会不到。我并不觉得利用个人时间去家访是一种负担,相反,这给我的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学校代表: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创新方法辅助家庭教育

  除家访外,一师附小开设“快乐父母团体”家长课程,招募20位家长在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周两小时的团体活动,通过“我的家庭故事”、“神奇的手印”等活动,让家长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反思与孩子的相处,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各班老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沟通手段。一师附小三(3)班班主任邓春霞经常采用“家庭会”方式,邀请孩子的爸爸妈妈一起到学校,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只跟一位家长沟通,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父母互相推诿责任,甚至引发家庭矛盾。多位家庭成员共同到学校讨论有助于形成合力,解决问题。”

  邓春霞曾教过一个四年级的男孩,不太会与人相处,考虑问题也相对幼稚。通过家庭会的方式,邓春霞与孩子的父母一起找到问题的症结在于孩子缺乏父母陪伴。之后,邓春霞又邀请孩子也加入家庭会的讨论。这次家庭会后,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大幅增加,主动引导孩子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

  ■ 专家观点

  家访有助发掘更多教育资源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家长是教育的主人,而非老师的助手。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在当今社会仍需坚持。

  首先,家访体现了老师对家长的尊重,传达微信,电话等沟通方式无法传达的诚恳与隆重。其次,老师只有亲自接触家长,看到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如孩子的房间里摆的是书还是游戏机,房间是否整洁有序等,通过家访,孩子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特殊情况等都一目了然。此外,老师可以在家访中见到更多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是否和谐。有些家庭情况即使微信再勤电话再多,家长也不会主动跟老师提起,但是在家庭环境中却会自然显露。最后,家访有助于发现更多的教育资源,家里的摆设可以成为切入点,梳理孩子的成长经历,找到某些问题的原因。

  “家访不是单一存在”

  ●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老师首先要对家访目的有清晰判断,是为了解信息、解决问题还是沟通合作。根据家访类型的不同,老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可以拟一份提纲,对交谈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情况做一些预设,以防现场来不及反应。此外,老师应提前与学生和家长做好沟通,明确家访的时间长度和交谈方式等。

  更重要的是,家访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与其他家校沟通工作紧密相关,如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家庭,如果老师前期没有通过微信、家长开放日等方式与家长建立感情,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家长可能会因自卑心和防备心而抵触家访。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多种家校合作活动建立起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尊重和信任。社会层面也需推动家校合作制度的建设。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方怡君

>更多相关文章
原创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2009-2015 北京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7156号 版权所有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