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工程院院士深入田间科技扶贫

     发布时间:2017-05-06 00:0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中新网昆明5月5日电(杜潇潇)“有这些项目在,就算脱贫了我们也不会脱钩。”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开展科技扶贫之外,他们也想利用澜沧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研做强做大。

  2016年10月,朱有勇率团队驻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建起一座“科技小院”。院士、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作物以及科学养殖牲畜,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科技扶贫路。

图为村民在林下三七田地劳作。 杜潇潇 摄 图为村民在林下三七田地劳作。 杜潇潇 摄

  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前后的竹塘乡蒿枝坝村变化巨大。“以前都是种植玉米,最多只能做到自给自足,有时候不够吃的还得到集市上买,”村民张克绣说,“现在不但自己够吃,老百姓甚至还能到街子上卖。”

  冬季马铃薯是朱有勇团队研发的项目。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发现,澜沧种植冬季马铃薯的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冬早蔬菜产业发展,特别是冬季马铃薯。截至目前,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种植100亩冬季马铃薯和50亩冬季蔬菜。目前第一季的马铃薯已经全部收获完成。据统计,冬季马铃薯最高亩产4.7吨,每亩地可以有4-5千元的纯收入。

图为朱有勇院士团队深入田间地头。 图为朱有勇院士团队深入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真正的开花结果,如果把论文写在计算机上,也能发文章,但是没有这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朱有勇表示,“就算澜沧路途遥远,但是能够把那里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做下去,其他都不算什么。”

  林下三七的种植则是院士团队把扶贫和科研紧密结合的一个项目,原生态下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产量,将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一种模式。“把科研结合在一起,扶贫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付出。”朱有勇说。

图为朱有勇院士团队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图为朱有勇院士团队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村民李扎袜说:“朱院士常常会来家里坐坐,喝喝茶,交给我们很多的技术。肥料怎么施,农药怎么打。他很耐心的教授,我们也很认真学习。感谢中国工程院还有乡级党委政府,不是他们我们怎么样也不会有这样的生活。”

  随着项目成效逐步显现,蒿枝坝村也成了小有名气的“科技示范园”,下一步将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在全竹塘乡和整个澜沧县进行推广。预计到2019年,实现冬季马铃薯种植1000亩、冬季蔬菜种植1000亩葡萄种植1000亩、林下三七种植5000亩。(完)

>更多相关文章
原创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2009-2015 北京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7156号 版权所有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